首页 >首页>银行 > 羊头下的贷款中介:宣传与实际产品不一致

羊头下的贷款中介:宣传与实际产品不一致

金融领域贷款广告乱象屡禁不止。目前,仍有中介公司在贷款广告中,利用小额贷款公司、银行等持牌机构进行虚假宣传,实际上是获取用户信息,自行开展贷款产品营销。业内人士建议,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将科技公司作为监管主体,构建新的监管框架和规则,明确科技公司的审计责任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义务,进一步规范广告渠道。
 
2月4日,记者在浏览“腾讯新闻”app时,注意到其中穿插着一则贷款信息流广告。页面内容显示,“请远离高息贷款,缺钱在这里借钱,最快1小时到账。”。广告发布者是“荣代”。点击链接后,页面提示填写姓名和手机号码立即申请贷款。本次贷款的主要投资方为重庆两江新区宝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宝盛小额贷款”)。
 
在填写了简单的信息并提交了5万元贷款信息的申请表后,正当记者想进一步了解宝盛小额贷款是否属于网络小额贷款时,他接到了一个自称是“银行征信中心工作人员”的电话。该工作人员李阳(化名)说,她是在银行贷款系统的背景下收到记者的贷款申请的,现在需要进一步审核贷款信息。
 
当记者提出自己是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渠道申请,以及对方是如何得知自己的信息时,李阳只表示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息太高,银行贷款比较正规。为核实合规性,李阳还强调,公司不与小额贷款公司等平台合作,所有资金均由合作银行发行。
 
至于李阳属于哪家公司,对方没有正面回答,只是强调了“银行信用审计中心”。最后,经过反复询问,李阳一开始说自己是北京银行融金集团贷前审批部的,后来又说可以通过北京华明汇财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华明汇财”)的工商信息了解。
 
此外,在“腾讯新闻”app中,记者还发现了一则以发行方为“融贷中心”的贷款广告,页面内容显示,贷款人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(10.720,0.44,4.28%)杭州分行。填写完资料后,记者还接到了“银行信贷审核中心工作人员”的电话。记者对获取信息的方式提出质疑后,对方直接挂断了电话。
 
金融科技专家苏晓瑞指出,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加快,传统金融的业务链进一步延伸,从贷前到贷中、贷后,一系列相关业务由此衍生,催生了一批细分机构,实现了贷款业务的分工协作。这是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务专业化的新趋势清晰的体现。但是,这类组织的门槛较低,并且不是许可证组织。不能排除一些机构利用持牌机构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,满足自己的客户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