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内卷”“躺平”成为社会热词,Z世代正用保险对抗精神内耗:为考研失败投保“重来险”、为分手投保“情感修复险”、甚至为“社交恐惧症发作”购买“拒宴补偿险”。这些看似荒诞的产品背后,是年轻人对“不确定性”的极致防御——他们不愿再为不可控的风险独自承担代价。
消费洞察:
美团保险平台数据显示,2023年“考试取消险”“演出退票险”等情绪场景险销量同比增长500%,95后占比超80%;
众安保险推出的“职场解压险”,覆盖心理咨询、按摩理疗等服务,月均保费仅9.9元,上线3个月售出10万份;
日本“失恋保险”曾风靡一时,投保人若在保期内分手,可获得玫瑰花、巧克力甚至旅行补贴。
心理机制:行为经济学中的“损失厌恶”理论在此显现——年轻人宁愿支付小额保费,也不愿承受“万一发生”的巨大心理落差。
争议与反思:情绪保险是缓解焦虑的“创可贴”,还是加剧脆弱性的“温柔陷阱”?当保险开始覆盖情感领域,人类是否正在丧失面对风险的基本能力?